第3课练习题答案:
1、A
2、每行输出一个数字,分别是:2、3、10,注意是换行输出。
3、c=(a+b)*2
宋朝人在一本书中说:“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这是用结草来调发军马,传达要调的人数呢!
公元年,人们在维斯托尼斯发现了一根四十万年前的骨头,是狼崽子的小腿骨,上面有55道深痕。这是到年为止,最早的刻痕记数的历史见证。
如果我们模仿古人,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就在一纸上画一条线。试编一个程序,算一算若连续画了5天,一共有多少条线?
x=0
x=x+1
x=x+1
x=x+1
x=x+1
x=x+1
print(x)
运行结果:5
语句“x=x+1的含义是先把变量x的原值加1,然后将其赋值给x,程序运行过程如图4.1所示。
图4.1
所以当程序运行到语句“print(x)”时,就在屏幕上输出x的值,其运行结果为5。
语句“x=x+1”每运行一次,x的值就增加1。这样变量x可以起到统计次数的作用,有计数的功能。通常我们把具有计数功能的变量称为“计数器”。
Python当中没有类似C++当中的“i++”(自增运算符)或“i--”(自减运算符),只是可以将“i=i+1”省写为“i+=1”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赋值运算符,如图4.2所示。
图4.2
请你在PythonIDLE中输入以下程序
a=10
b=20
c=30
c=a+b
print(c)
根据图4.2的顺序,依次将上面程序中的第4行修改为:c+=a、c-=a等等,试验程序输出变量c的结果。
最后,我们来做练习题,答案在第5课公布。
1、语句“a+=b”与下面的()的语句等价。
A.a=bB.a+b=aC.a=a+bD.a=b+1
2、阅读程序写结果。
y=20
y=y+1
y=y+1
y=y+1
y=y+1
print(y)
3、完善程序,第3、5行需要补充程序。
小华的岁数比爸爸的少23,小华爸爸与小华爷爷的岁数也少23,已知小华为8岁,那么请输出他们的岁数。
a=8
print(小华的岁数:,a)
a=
print(小华爸爸的岁数:,a)
a=
print(小华爷爷的岁数:,a)
以上是Python编程第4课内容,主要是练习赋值语句的使用,明白什么是“计数器”变量,加深对变量的理解。希望能让你有所收获。
图4.3
我是和你一起学习Python的初始化工作室大陈,如果你对于我的课程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探讨Python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