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tslf/近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江苏、湖南、重庆、福建、云南等地举行。拜师仪式的一方,是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著名科学家;拜师仪式的另一方,是从国内25个城市层层筛选出来的高一、高二学生。在拜师仪式上,每名学生为自己的导师献上鲜花,导师则回赠学习用品或书籍,然后师生开启一段为期1年的科研之旅。这是“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启动仪式,全称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年开始实施,如今已开展10年。当前,提升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水平被提到重要战略位置。教育部2月23日召开党组会强调,要带动引领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明显扩围,参与的城市、高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并被赋予推动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的新任务。在3月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说,下一步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在选育机制上,要做好向下衔接和向上贯通。向下衔接,就是开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识别、选拔、培养、升学的通道,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专家指出,“中学生英才计划”需要在非功利化目的前提下,探索拔尖学生选拔分流机制。实施范围大幅扩大“中学生英才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这5个基础学科实施,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项目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首先选择学科、导师报名,经过学科潜质测试、面试层层筛选后,跟随导师从事课题科研,并参加各种科学实践与交流活动。参与的学生被要求是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而参与的导师以著名科学家为主,主要是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等。据介绍,年以来,“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了多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通过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此前,部分高校与高中也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设立基地,给中学生教授大学先修课程等方式衔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同时为高校提前物色优质生源。与高校和中学之间的合作相比,“中学生英才计划”机制性更强,参与单位包括“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和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中学等,有充分的人才、经费、科研平台和资源保障。正因此,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中增加一个重要目的:推动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学生之间的天分有所差异,对于其中智力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确实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教育举措,因此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确有需求。但如何选拔培养英才,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自主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年“中学生英才计划”也就更受重视,增添了新的任务。今年,参与的城市、高校、中学生人数均明显增加。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在国内25个城市实施,比去年增加5个,分别是呼和浩特、青岛、郑州、湘潭、重庆。参与高校数量大幅增加,年共有58所高校参与,比去年增加19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等。据介绍,新增高校的范围,是“拔尖计划2.0”第三批基地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基地相关高校。培养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年计划培养中学生名左右,比年增加约人。一些地方的培养计划增幅较大。内蒙古年成为试点省份,过去6年一共培养了名中学生,今年成为正式培养省份后,计划一年就培养人。湖南省从年实施以来,过去5年培养了名中学生,今年计划培养75人。江苏是首批实施省份,10年间共培养名中学生,今年计划培养99人。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加强了对学生评价的管理。与去年相比,今年增加了对学生初期评价的环节,导师需在4月初对学生1-3月的培养状态、课题选题及进展等情况填写评价意见。今年还强调学生跟踪与服务工作,加强对往届学生的联系与跟踪,做好有关服务。因为大多数往届学生目前还在高校或高中读书,尚未成才,需要持续跟踪,加大支持力度。此外,今年要求各参与单位提高重视程度,增加激励举措,明确提出参与高校要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导师及团队、中学教师指导学生的相关工作,作为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高中生走进大学实验室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宋川(化名)是年“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员,他选择了计算机学科。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开学第一课”是导师组织学生观看了《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此外,还推荐他们阅读《数据之美》等科普读物。“这让我直观地了解到计算机学科的魅力,以及未来的广阔空间。”宋川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教授杨万喜多年担任“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他曾撰文介绍,他所在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生殖和发育生物学,只有高中生物学基础的学员,如果不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很难跟上实验室的发展步伐。因此,杨万喜要求学员阅读专业书籍及文献,并帮助他们制订阅读计划,提出具体的阅读进度和质量要求。度过最初的欣喜,宋川很快就体会到科学的艰深,在确定科研选题时,他觉得“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入门。最后,还是在导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才确定了选题。“老师建议我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应用科学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我选择了一项应用大数据优化智慧城市管理的选题。”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核心的科研环节。杨万喜介绍,培养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学员融入实验室,学员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实验室,就难以完成培养任务,人才筛选和培养将变为泡影。因此,拜师仪式当天,他就让学员进入实验室和助教见面,对学员进入实验室提出具体要求。有专家指出,从选题的学科交叉性来看,选择具有跨学科性质课题的学生培养效果更加显著。一名参加天文学项目的学生回忆,她选择的研究分子云物理性质的课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会用到很多编程知识,但是此前她几乎没有接触过编程语言,由于所使用的函数都是在天文数据处理中才会用到,很难找到其他人的使用经验,只好从头自学。不过,等到课题结束时,她的编程水平也突飞猛进,还将Python和Excel结合起来,编写了一个可以让数据自动读取和写入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学生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一项额外的任务,按照实施方案,培养周期内到校参加培养不应少于10次,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接受导师培养。人才输送的重要途径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后来的发展如何,是最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