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账本里,或大或小,都有一笔“被骗支出”。它的普遍程度,堪称人生支出中的“必修项”。
我们请来几位“身经百战”的朋友们,聊聊他们的中招经历
“我给相亲骗子,交了瓶拉菲当学费”
注册了相亲网站的会员,刚上线就有女生聊天,当天就约了见面。
结果妹子一见到我,二话不说,先给自己来了份豪华套餐,紧接着说服我点了瓶09年的拉菲。几杯下肚,她句句不离酒。
直到看到她跟服务员心照不宣的眼神呼应,我才反应过来,什么相亲,她就是个职业酒托。虽然后来趁机溜了,但卡上的钱也没了。
“说好的知识付费,买来的却是焦虑”
10个年轻人,8个都尝试过知识付费吧。
“30分钟精通PS”、“一周从编程小白到大神”……我也没经住这样“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盲目跟风买课。结果所有课程都是点到为止,一周后,我陷入“好像都会了,又好像啥也不会”的焦虑里。
如今才逐渐明白,当初这笔钱与其说是付给了知识,不如说是付给了焦虑营销。它抓住人焦虑却懒惰的漏洞,一诓一个准。
“急功不能近利,只会让代价翻倍”
学生时代被流传在各个qq群里的“小说手稿录入、会议文件录入,用打字软件赚钱”的信息骗过。
行骗手段之严密,堪比俄罗斯套娃。
前前后后,一共有四个人接待了我,在眼花缭乱的流程里,我先是交了99元会费,接着又是元押金,再接着是元软件激活费。后来,为了拿回之前交的这些钱,依然抱着侥幸心理,越交越多,最后所有钱都打了水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为了帮助大家擦亮慧眼,省下这笔“被骗支出”。
我们总结了,骗子经常利用的3种心理
经济学——沉没成本效应人们对“沉没成本”总是过分眷恋,维持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此类情况下,骗子一般都不会直接开始行骗,而是先提出一个小要求,让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但随着骗局的深入,你会为了赎回第一轮的小钱,不断投入,数额也会越来越大。
心理学——同体效应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的吸引力就越大。利用同体效应,骗子会在行骗前,先与你建立共情,让你觉得他是“自己人”。最经典的就是喊孤寡老人“妈!爸!”,此类话一出,你立刻会对骗子产生一种“亲切感”。
哲学——自我选择效应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骗子在行骗时,总是持长篇大论,论点跳跃、内容极为发散,以迎合你的“自我选择心理”,因为骗子浩浩荡荡的论点里,总有一两句与你心境相符。
赚钱不易,希望大家都能擦亮慧眼,看清骗局,把钱花得聪明,花得漂亮~
本文由“小麦超有钱”发布,年3月18日。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任何人不得摘编、转载等。若摘编、转载,务必通知原作“小麦超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