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位在大流行时代担任起谷歌日本初创公司负责人的Tim,发表了一篇名为《日本软件业被遗忘的错误》文章,文章覆盖了约年的日本发展史,围绕着日本进展缓慢的软件产业,反思了日本软件业发展的得与失,虽然不够细致,但脉络清晰,引人发省。
这里省去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沉珂故事,着重以软件商业模式变迁的视角去分析,环境有好坏,开发者在时代中浮沉,惟创新者破局。希望对诸君有所启发。
早期阶段:好软件是一种浪费
就像财阀定义了日本明治时代的经济奇迹一样,经团也将定义日本战后扩张的经济奇迹。今天,有六个主要的和几十个次要的经济团体,在日本的经济扩张期间,他们尽可能地将他们的业务保持在经济家族内。项目资金基本都是由经团银行提供,材料和技术也是由由经团贸易公司进口,最终产品将在相应的经团品牌的工厂组装。支持所有这些旗舰品牌的,是数以万计的非常小的独家制造商,它们构成了东京的供应链以及日本经济的大部分。
本田和索尼等极少数真正的创业公司外,日本所有在年左右之前出名的品牌,都是经团品牌。大公司从来不会缺席创新之列,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企业集团开始创新、颠覆和主导地球上的几乎所有行业;从汽车、照相机、机械零件、钢铁、半导体、手表到家用电器,日本的企业集团简直是改写了规则。
可圈可点的是,虽然在60年代和70年代,富士通、NEC和日立等从积极挑战过IBM和Univac的全球主导地位,但他们在微型计算机和大型办公系统方面做得相当好。
然而,这个时代的软件,购买和销售软件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在60年代和70年代,软件是为特定的、非常昂贵的硬件编写的,软件要求是作为整个购买合同的一部分进行谈判的。
软件不被看作是一种产品,而更像是一种服务,类似于集成、培训和持续的支持和维护。
它通常是在时间和材料的基础上出售的,有时它只是免费加入以增加交易的甜头。
真正的利润产生在硬件上。这时的软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全球)都是为了满足规范而编写的。不管它是否有创意,是否有创新,是否容易使用,是否优雅,它都必须符合规格。
乍一看,当时的目标,就像今天的许多系统集成项目一样,是要建立一个足够好的软件,让客户签字确认它是完整的。根据定义,符合客户规格的软件就是好软件。
产品已售出,合同已签署,附加的软件只是一种让乙方觉得有些蹩脚的服务。在这个时代,试图建立卓越的软件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PC时代:绑架在国内集成商的“软肋”
80年代末,PC革命到来时,日本工业对此可以说是毫无准备,之所以没有继续跟进,并不是外界看来缺少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的原因。Tim将原因归因于日本整体新经济结构,尤其是经济改革。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旧行业优先发展哪个的问题,当时的日本的解题语境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新市场,个人电脑是颠覆性的事物。当然,核心技术和硬件是前一个时代的直接延续,但于软件而言,这个新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具体而言,个人电脑市场很快就围绕着少数标准化的操作系统和硬件架构凝聚起来。Keiretsu(日本式的企业组织)在这个市场,硬件方面做得很好,制造了一些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机器,特别是笔记本电脑。
但软件就同以前不一样了——非标准或“拆封”式(拆封合同是计算机软件交易的主要形式,也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格式合同)的软件市场是一个新事物。它的首要要求就是让客户满意,并在他们之前就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是一种挑战。但上个时代的企业依旧积极在PC上寻求创新,而不是压仓软件开发。
80年代对于日本而言,是一个定义和领导一个新的全球产业的机会,也是一个让企业从头开始建立一个软件产业的机会。但是日本放弃了后者。
作为当时的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段的经济极大繁荣的时代,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在十年内超过美国。所以,放弃软件市场成为了默认选项。
有了这样一个利润丰厚且受到很好保护的市场,对于经济而言,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贪心算法”——把注意力放在容易赚钱的地方,而不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新兴全球市场上进行冒险和昂贵的赌注。
每个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技术公司,他们开始销售个人电脑和软件,有些是卖给消费者的,但大钱是在企业销售上。由于企业主喜欢把业务留在家族中,这些技术公司通过向其企业集团内的专属客户销售而成长并获利。就像以前一样,他们赚的是集成和定制的利润。
就在大型系统集成公司或“SIs”成为强大的参与者的同时,日本的软件公司从来没有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过,或相互竞争。
日本错过了发展与全球相关的PC软件产业的机会!
进入90年代:重复,也意味着停滞
在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的软件业仍然与大型机领域的情况差不多。软件必须足够好,才能让客户签字,而且由于软件公司基本上都是高度依赖企业集团,没有能力去寻求外部支持,当时的对软件水平的要求门槛极低。
但是,只要经济蓬勃发展,没有人介意花大价钱,把所有的工作都留在公司内部,而且所有这些小的软件缺陷总是可以在项目的“第二阶段”得到修复。
软件开发是一种“校验箱”式的练习。一旦客户提出要求,并签署了合同,你就实施一项功能。这不仅使日本错过了全球软件业的发展,而且标志着整个日本工业创新的崩溃开始。
在接下来的0年里,软件将成为创新和效率的关键驱动力。但是,外包的做法导致了创新的终结——他们通常把IT战略都外包给一个单一的集成商,把自己都绑在了一个锚上。可怕的结果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每个行业都在技术曲线的发展上越来越落后。
日本仍然没有从中恢复过来。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企业系统仍然落后于其全球竞争对手几十年。
但是,并非没有希望,现在发生的事情可能会使日本发生质的飞跃。
互联网泡沫中日本开发者
那么,在80年代和90年代,在日本做软件开发人员是什么感觉?相当惨淡。
软件开发被认为是相当低技能的工作。工资不高,被视为一种文书工作。这项工作在外人看来,不过只是编写一个软件,而且软件的内容,与上周销售人员外出喝酒时,跟客户承诺的内容非常相似。
拥有文学、商业或法律等不同学位的新员工,都会在软件开发岗位上轮岗几年,让他们了解公司的不同部门是如何工作的。
彼时,软件开发没有真正的职业道路。也许你可以进入项目管理,或者进入销售,但如果你在0岁的时候仍然在写代码,人们会想是不是你在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当时日本有一些伟大的、甚至是有远见的软件开发人员。笔者认识其中一些人,他们是想要生产计算机的人做新的事情。那些看到技术如何扰乱其他行业的人,以及那些热衷于制造让用户满意的软件的开发人员。
在80年代和90年代有很多这样的开发商。他们同样很悲惨。
有趣的是,人们对硬件工程师的看法截然不同。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硬件工程师在日本都备受尊敬。工程师是丰田、三菱和索尼等公司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因此,也许不足为奇的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硬件创新以迅猛的速度持续。随身听和任天堂游戏机等产品在全球取得了成功,国内市场充斥着电子日记、词典和计划书,远远领先于西方市场。
当然,最终是i-MODE。在黑莓发布前的几年,以及iPhone发布前的近十年,日本消费者都在发送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
但这个词的其他部分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世界其他地区正在从专用硬件转向在标准硬件平台上运行的创新软件。正如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后来指出的,“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随着网络泡沫开始膨胀,日本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但由于没有一个真正重视软件开发人员的软件产业,公司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最好的人才通常不被认可,并被困在组织结构图的较低层次。未来的上升通道也不多。由于软件工程不是一个受人尊敬或有利可图的职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从事这一职业。
当然,有些人选择了,但这些人只是喜欢编程。虽然是个人追求,这很好,而且你可能会成功,但前景渺茫。
“失去的十年”:大环境不好软件却地位上升
90年代通常被称为日本的“失去的十年”。
首先,对日本式企业公司来说,诚然不是一个好时机。不仅他们的力量继续减弱,而且对他们的交叉持股和财务状况的审查也在增加,一些跨经济公司的银行合并意味着照常营业已经结束。
其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一直专注于出口国内制造的商品,但现在,不仅国内市场吸引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