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必然要求超越以前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必然要求支撑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为了适应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新任务,为了适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教育所依赖的环境,教育必须做出改变——从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转变。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实现从传统学校向智慧校园的转变。
转变一
打破与真实脱节的空间
——未来化空间改造
推动未来教育发展的主线之一,是理解什么是学校。
年的疫情,打破了传统中学生必须到学校学习的思维定式,线上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已经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需求,那么学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学校就是要为学习者创设真实世界。
今天的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和技术之上,工业社会形成了大量大规模的社会型组织,比如工厂。为了能够进入工厂工作,这时候的学习更重视人的工具性属性,因此更多强调的是标准化。这个时候的学校也更像一个工厂——按部就班上课。这样的形式牺牲了人的个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失去了学校要创造真实世界的目的。
当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和技术已经发生改变的时候,学校的形态该如何改变?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年,中关村三小开始建设一所面向未来而设计的3.0学校。这里的空间多变、可组合,能够根据需要通过推拉门的开关创造更多样的学习空间和场景。这样的空间所带来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学习关系结构性改善会为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场景下学习提供去中心化的多元支持。
传统的学校希望孩子按照年龄在一起生活,但是面向未来,让每一个空间中有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学科的老师,才能更真实还原于认知建构的社交性与互动性。
除了像中关村三小一样的整体建设外,还有不少学校在进行着局部改造,尽管这些学校的空间和功能仍能够满足二十一世纪前20年的教育需要,但当用“未来”的视角来审视空间和配置时,就往往出现了空间资源有限、过于强调单一学科功能、布局散落等问题。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学校所面临的困境。
顺德本真未来学校启动了两种方案来突破。
首先,从实体空间上通过腾挪、并联、组合、规划,组建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实体空间群,使其具备了融合学习、游戏玩乐、园林景观、校园文化等多维一体的功能意义。同时构建了新型的网络联结,引入5G,创建了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场景,通过高维知识数据空间支撑个性化的深度学习。两者结合,以打造新一代学习空间综合体。
科技在未来化空间改造的过程中起到了打破时空维度的作用,这也是场景变革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场景智能的重点不仅限于技术与现有教育场景的融合,而是技术如何支撑场景的变革、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整体建设还是局部改造,又或是借助科技赋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突破鸡笼式建筑的束缚。
这也在提示我们,在学校未来化空间改造的的过程中,如果规划设计不管教育教学需求,那校舍永远都是标准化的鸡笼式建筑,如果进行教学改革,却不去考虑空间格局,那很多想法都没办法实现。
转变二
OMO相融合的教学与管理——内涵式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年未来就业报告》中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劳动力自动化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未来五年内将有万个工作岗位被取代,与此同时机器人革命也将创造万个新岗位。这些工作岗位都需要人与机器的合作。
由此引发的两个问题: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是学校的教育指向,课程教学变革的核心。一次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为了让今天所培养的学生,更能够适应于未来社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不确定的社会背景下,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传统课堂习惯把学习的意义窄化为获取分数,而近些年流行的无论是STEAM还是PBL,本质都是为了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起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同时通过任务设计实现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学活动本质上要围绕着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进行,场景创新、技术应用,也都应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持续探索一对一数字化未来学习,它是指每位学习者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及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取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受到年疫情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高中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与技术融合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人大西山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都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节课是否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本节课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哪里?准备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协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准备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等等。
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给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学习手段,但正如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在疫情期间接受《白丁会客厅》栏目专访时所说:先进的技术未必能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在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去支持比较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灌输式的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如果技术的加入仅仅是强化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学习过程的创新型,则技术便没有实现推动教育进步、培养未来人才的作用和目的。
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11月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中提到,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教师,反而会重新肯定教师的角色。其中的4个理由总结而言,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杂的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反思。
积极的判断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会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曾撰文分析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自动命题和批阅作业的助教、学生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测评问题解决能力并进行素质提升的教练、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涯规划师等多种角色[中国教师报/5/1期,第12版],而人类教师,就是要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各司其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与竞争。
教师必须面对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新模式。
汇学5G+MR案例
上海市徐汇中学在年6月建设了5G+MR创新实验室。作为率先将5G引入校园的学校之一,该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