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简称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简称问题)。
1
归一问题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3头牛4天吃了24千克的草料,照这样计算5头牛6天吃草_____千克。
解:
1、根据题意先算出1头牛1天吃草料的质量:24÷3÷4=2(千克)。
2、那么5头牛一天吃2×5=10(千克)的草料。
3、那么6天就能吃10×6=60(千克)草料。
例2:5名同学8分钟制作了张正方形纸片。如果每人每分钟制作的数量相同,并且又来了2位同学,那么再过15分钟他们又能做_____张正方形纸片?
解:
1、可以先算出5名同学1分钟能制作正方形纸片的数量,÷8=30(张)。
2、再算出1名同学1分钟制作的数量,30÷5=6(张)。
3、现在有5+2=7(名)同学,每人每分钟做6张,要做15分钟,那么他们能做7×6×15=(张)正方形纸片。
例3:某车间用4台车床5小时生产零件个,照这样计算,增加3台同样的车床后,如果要生产0个零件,需要_____小时完成?
解:
1、4台车床5小时生产零件个,则每台车床每小时生产零件÷4÷5=30(个)。
2、增加3台同样的车床,也就是4+3=7(台)车床,7台车床每小时生产零件7×30=(个)。
3、如果生产0个零件,需要0÷=30(小时)完成。2
年龄问题已知两个或多个人年龄关系,求各自年龄或年龄关系,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年龄问题具有年龄同增同减,年龄差不变的特性。年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姐姐今年15岁,妹妹今年12岁,当她们的年龄和是39岁时,那时妹妹_____岁。
解:
方法一:
1、利用年龄同增同减的思路。
2、姐妹俩今年的年龄之和是:15+12=27(岁),年龄之和到达39岁时需要的年限是:(39-27)÷2=6(年)。
3、那是妹妹的年龄是12+6=18(岁)。
方法二:
1、利用年龄差不变的思路。
2、两姐妹的年龄差为15-12=3(岁),再根据小数=(和-差)÷2的公式,可以求出妹妹的年龄为(39-3)÷2=18(岁)。
例2:爸爸今年50岁,哥哥今年14岁,_____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哥哥的5倍。
解:
1、不管过了多少年,年龄差是不变的,当爸爸的年龄是哥哥的5倍时,年龄差仍是50-14=36(岁)。
2、问什么时候爸爸的年龄是哥哥的5倍,实际上年龄差就是哥哥的5-1=4倍。
3、根据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可以求出哥哥当时的年龄是(50-14)÷4=9(岁)。
4、再根据题意可求出14-9=5(年)前。例3:今年姐妹两人的年龄和是50岁,曾经有一年,姐姐的年龄与妹妹今年的年龄相同,且那时姐姐的年龄恰好是妹妹年龄的2倍。那么姐姐今年_____岁。
解:
1、当姐姐的年龄恰好是妹妹年龄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妹妹的年龄是1份,那么姐姐的年龄就是2份,那么姐姐与妹妹的年龄差就是1份。
2、因为那时姐姐的年龄与妹妹今年的年龄相同,所有妹妹今年的年龄也是2份。因为年龄差不变,所以今年姐姐的年龄应该是2+1=3份。
3、今年姐妹两人的年龄和是50岁,对应2+3=5份,求出1份是50÷5=10(岁),那么姐姐今年是10×3=30(岁)。
3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利用线段图分析可以让解题事半功倍。
例1:欢欢和乐乐在一条马路的两端相向而行,欢欢每分钟行60米,乐乐每分钟行80米,他们同时出发5分钟后相遇。这条马路长()。
解:
根据公式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可以求出这条马路长(60+80)×5=(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以不变的速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已知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离A地50千米,第二次相遇地点距离B地60千米,AB两地相距_____千米。
解:
1、本题考查的是二次相遇问题,灵活的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2、画线段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相遇时甲行了50千米。甲乙合行了一个全程的路程。
从第一次相遇后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合行了两个全程的路程。由于甲乙速度不变,合行两个全程时,甲能行50×2=(千米)。
4、因此甲一共行了50+=(千米),从图中看甲所行路程刚好比AB两地相距路程还多出60千米。
所以AB两地相距-60=90(千米)。
例3:欢欢和乐乐在相距80米的直跑道上来回跑步,乐乐的速度是每秒3米,欢欢的速度是每秒2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跑道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时,在这段时间里共相遇过_____次。
解:
1、根据题意,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共走了一个全程,但是从第二次开始每相遇一次需要的时间都是第一次相遇时间的两倍。(线段图参考例2。)
2、根据“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得到,欢欢和乐乐首次相遇需要80÷(3+2)=16(秒)。
3、因为从第一次相遇结束到第二次相遇,欢欢和乐乐要走两个全程,所以从第二次开始每相遇一次需要的时间是16秒的2倍,也就是32秒,则经过第一次相遇后,剩下的时间是-16=(秒),还要相遇÷32=18.25(次),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共相遇过18+1=19(次)。
4
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利用线段图分析可以让解题事半功倍。
例1:某警官发现前方米处有一匪徒,匪徒正以每秒2米的速度逃跑。警官赶紧以每秒3米的速度追,()秒后警官可以追上这个匪徒。
解:
1、从警官追开始到追上匪徒,这就是一个追及过程。根据公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2、路程差为米,警官每秒比匪徒多跑3-2=1(米),即速度差为1米/秒。所以追及的时间为÷1=(秒)。
例2:甲乙二人同时从米的环形跑道的起跑线出发,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8米,同向出发。那么甲乙二人出发后()秒第一次相遇?
解:
1、由题可知,甲乙同时出发后,乙领先,甲落后,那么两人第一次相遇时,乙从后方追上甲,所以,乙的路程=甲的路程+一周跑道长度,即追及路程为米。
2、由追及时间=总路程÷速度差可得:经过÷(8-6)=(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例3:小轿车、面包车和大客车的速度分别为60千米/时、48千米/时和42千米/时,小轿车和大客车从甲地、面包车从乙地同时相向出发,面包车遇到小轿车后30分钟又遇到大客车。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解:
1、根据题意,将较复杂的综合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单一问题。首先是小轿车和面包车的相遇问题;其次是面包车和大客车的相遇问题;然后是小轿车与大客车的追及问题。最后通过大客车与面包车共行甲、乙两地的一个单程,由相遇问题可求出甲、乙两地距离。
2、画线段图,图上半部分是小轿车和面包车相遇时三车所走的路程。图下半部分是第一次相遇30分钟之后三车所走的路程。
3、由图可知,当面包车与大客车相遇时,大客车与小轿车的路程差为小轿车与大客车30分钟所走的路程。有小轿车与大客车的速度差,有距离,所以可以求出车辆行驶的时间。
(60+48)×0.5÷(60-42)=3(小时)。
4、由于大客车与面包车相遇,共行一个行程,所以AB两地路程为(42+48)×3=(千米)。
5
植树问题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线形植树:
一端植树:
棵数=间隔数=距离÷棵距
两端植树:
棵数=间隔数+1=距离÷棵距+1
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间隔数-1=距离÷棵距-1
环形植树:
棵数=间隔数=距离÷棵距
正多边形植树:
一周总棵数=每边棵数×边数-边数
每边棵树=一周总棵数÷边数+1
面积植树:
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例1: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要在相距72米的两幢楼房之间种8棵杨树。如果两头都不栽,平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米?
解:
1、本题考察的是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不栽的情况,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棵数比间隔数少1。
2、因为棵数比间隔数少1,所以共有8+1=9个间隔,每个间隔距离是72÷9=8米。
3、所以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米。例2:佳一小学举行运动会,在操场周围插上彩旗。已知操场的周长是米,每隔5米插一根红旗,每两面红旗之间插一面*旗,那么一共插红旗多少面,一共插*旗多少面。
解:
1、本题考查的是植树问题中封闭图形间隔问题,本题中只要抓住棵数=间隔数,就能求出插了多少面红旗和*旗。
2、棵数=间隔数,一共插红旗÷5=(面),这一百面红旗中一共有个间隔,所以一共插*旗面。例3:多多从一楼爬楼梯到三楼需要6分钟,照这样计算,从三楼爬到十楼需要多少分钟?
解:
1、本题考查的是植树问题中锯木头、爬楼梯问题的情况。需要理解爬的楼层、锯的次数与层数、段数之间的关系,所在楼层=爬的层数+1;木头段数=锯的次数+1。
2、从一楼爬楼梯到三楼,需要爬2层,需要6分钟,所以每层需要6÷2=3(分钟)。因此从三楼爬到十楼,需要(10-3)×3=21(分钟)。例4:时钟敲3下要2秒钟,敲6下要多少秒?
解:
1、本题考查的是植树问题中敲钟声问题,与锯木头爬楼问题类似,本题中只要抓住敲的次数=间隔数+1。
2、时钟敲3下,中间有2个间隔,2个间隔需要2秒钟,那么1个间隔需要1秒钟。
时钟敲6下,中间有5个间隔,需要5秒。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已取得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398067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