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徐永明老师是在去年,他是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史、元明清文学文献、古籍数字化、中国古代小说史等领域的研究。
年3月19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同推出的线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正式上线。根据当时新闻中的介绍,“新上线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下的‘大数据+人文学术地图创新团队’打造,成员由人文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老师组成,隶属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团队围绕海量的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展开数据库的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力求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
负责这一平台的正是徐永明老师。很有幸上线当天就有朋友给我分享了这则新闻,这让我着实兴奋了一下。同样是地图分享平台,就时间上而言,主要面向爱好者和学生,于年上线的发现中国自然要早几年,不过我坚信国内一定会有一个由大学主导的人文社科类地图分享平台出现。
此后就一直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够认识徐永明老师,因为我相信虽然素未谋面,但我们一定具有共同的理念,就是以开放的态度,用地图去分享各种各样的时空知识,不管是面向爱好者的偏趣味性的科普知识,还是面向人文学术圈的严谨课题数据。
今年7月,我在参加“第十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时有幸碰到了他。在大会上,他指出了当下中国人文GIS领域的诸多问题,如GIS技术在人文领域还非常的不普及;缺乏适合人文领域使用的GIS软件;具备复合能力的跨学科人才相当缺乏;国内的资源分享的理念还非常的滞后;国家对人文GIS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策上对于地图的审核管理太过严格等等。
会议期间我们也进行了多次沟通,发现大家的理念颇多一致。他要做学术地图的初衷之一,就是作为访问学者期间,对哈佛大学的WorldMap、ChinaMap和CHGIS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国内与此相关的禹贡项目十多年来进展缓慢,而且其它用户无法在平台上分享数据,这让他决定要做一个面向国内的学术地图分享发布平台。令我惊讶的是,他不仅仅要搞这个平台,而且还在进行商业化尝试,他见过一些相关企业和风投机构的负责人,希望能够通过融资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做得更好。
因为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摆在他面前,就是一个好的在线分享平台,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和长期运维。我国重理轻文的趋势,使得人文类项目的资金非常有限,支撑传统的研究尚可,要做数字化平台则捉襟见肘,只能另辟蹊径想其它办法,比如和学校理工类课题合作,依靠他们较为充足的资金维持运营。
另一个更好的方法自然是市场化,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学者不止一人。除他外,东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的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项目的市场化尝试。虽然国家在这两年大力提倡文创和文化复兴,但限于当前国家的发展水平,人文类研究成果的市场化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处处碰壁。许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同时也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因为缺乏资本所需要的赚大钱能力,很难融到一分钱,而靠着PPT获得融资的稀奇古怪的项目却屡屡见于报道,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文化复兴之路还很漫长。
除了缺钱,摆在他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缺人缺技术。搞技术平台的开发投入十分巨大,而开发投入中的大头又是人力成本。虽然程序员们动辄称呼自己是惨无人权、天天加班的码农码畜,但不得不承认,IT行业的工资水平位于全国各行各业前列,这对IT专业的发展而言,自然是极大的利好,但却让人文数字化研究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按徐老师的说法,一个GIS博士年薪40万起,而人文学科恰好没钱,这使得人文项目毫无吸引力,也就很难招不到愿意从事文理跨学科研究的优质学生。
其实我第一次接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观感并不好,他和很多文史学科主导的信息系统差不多,界面不美观,操作不方便,功能有限,BUG挺多。但另一方面,之所以这类项目大多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归咎于负责的老师和同学,而是这些问题的确无法解决。面对这些难题,徐老师开始了他的自学Python开发之路,对于一名年出生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掌握像QGIS等开源软件的使用方法,已经是人文学者中的“电脑达人”。我很多年前就安装了QGIS,知道这个软件界面的“友好”设计有多难学,又因为这几年来一直把精力放在WebGIS领域,所有QGIS和ArcGIS等本地软件的使用方法我一直都没能很好的掌握。
此后我就经常看到他在朋友圈发布学习Python编程的动态,比如各种适合文科生学编程的资源;各类数字人文项目介绍和IT产业新闻;用Python完成的各种小成果;当然还有他自己写的代码。我在8月份的时候,尝试写过两期文科生学编程的文章,就是受此启发,因为我知道市面上适合文科师生入门的编程教程实在少之又少,我认识的多位想学编程的在读学生,均是在网上看了各种教程,买了不少课程,但还是不知如何入门。只可惜限于我有限的水平,前两期阅读量极低,而我们做自媒体宣传引流又是首要目的,只能放弃了。
在这期间,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内容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增长。今年暑假,徐老师组织了大量学生进行暑期实践,发布了70多幅地图,万字的数据,并荣获“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新海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等奖。截止今日,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已经发布了多副各种类型的自制地图数据,涉及历史人物、文学作品、史籍方志、文物古迹、社会生产等多个领域,如《汤显祖行迹图》、《清代科举名录》、《全宋文》作者定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定位等,同时还有多已发布的用户分享数据。其分享的地图数量完全不逊于发现中国,而就质量而论,更是远远超过发现中国爱好者们分享的地图数据,而且每一个地图你都可以复制后重新编辑和发布。
汤显祖行迹图之所以要写一篇关于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和徐老师的文章,源于前些天徐老师高兴的在朋友圈宣布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注册用户突破了0人。以在线平台而论,0人其实是很少的,发现中国虽然早几年上线,但在这个网红动辄百万粉的时代,2万人的注册数量同样不多。更有意思的是,发现中国在年的计划中,将由原先用户自由制作分享地图的模式,转变为组织用户和志愿者有计划的生产地图内容的模式,这和他们现在组织在校学生制作内容的模式高度类似,只不过大家的定位不同,各具特色。
我相信以中国之大,我们的潜在用户群体不止于此,正因为现在的用户量不多,所有才要去占领宣传阵地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我们不仅仅要替自己宣传,也要替具有同一理念的朋友宣传,我们不仅仅要分享资源,还要分享他们的故事,这就是我写作本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