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STEAM在线
作者
申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挑战越来越大,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面向未来,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要有超前意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引领教育系统变革。未来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的课程,并确保这些课程从设计、实施到评价都具有前瞻和引领性。
年10月18日,由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和创客嘉年华组委会主办的未来课程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荷兰、日本、中国两岸三地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结合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共同寻找和探讨全球面向未来的课程。
一、荷兰:通过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信息技术教师协会主席RamonMoorla荷兰信息技术教师协会主席RamonMoorlag介绍了荷兰教育发展现状,展示了当地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强调荷兰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荷兰我们有一个说法,要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更好改进教育,不是说做到完美就结束,以后再也不改进了。”在课程中,他会帮助学生通过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他说,首先我们要明白问题的所在,更好的深刻了解问题是什么,突出问题所在,通过不断和别人交流、观察,各种途径搜集数据。这个阶段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仅是要定义这个问题,而且更好深入明白这个问题所在,比如社会在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在面临什么问题。
在明白了问题所在之后,要对问题有清晰定义,问题从哪儿开始,问题结束点又在哪儿,我们整个过程以人为中心,让他足够宽泛有余地,同时有深度或者足够聚焦,这样比较好控制,所以问题范围一定是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用户需要什么,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时候我们要观察这个人说了什么,在做什么,并且换位思考了解他的想法。
接下来叫做创想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做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刚开始不容易,可能需要一点点推力,怎么做,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想这个问题最糟糕的解决方法,你想出来可能觉得这很傻,只要推动起来了,这个头脑风暴就能够很顺利的进行。一旦文思泉涌点子就像瀑布一样涌出来,可以用记事贴记录下来。
接下来是制作原型阶段,你可以制作一个很小的原型,而且材料非常随意,可以用塑料、纸版,甚至可以用泥,这是非常基础的阶段。
接下来进入测试阶段,你已经有了原型之后会去找原来的用户,看有没有解决他面临的问题。
AadvanderDrift荷兰教育协会委员会成员AadvanderDrift是一名荷兰的地理和信息技术老师,在他的演讲中,他向中国的老师们介绍了荷兰的创客教育,“荷兰创客教育跟中国挺像的,在创客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会和老师合作,让学生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在动手过程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变得更加能够表达自己和更加的有创意。”
二、日本:鼓励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深度学习
青山学院大学特任教授阿部和广,结合日本从学年起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将编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的相关*策,分享了自己对于孩子如何进行具有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简介和经验。
青山学院大学特任教授阿部和广他认为,目前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办公室、工厂工作,这些职业都是熟悉、了解的,但未来这些职业怎么变化,是不是会消失,大家都无法预测,基于这样的情况,日本教育界对目前教育状况重新考虑和探讨,思考学生们应该在学校里怎么做,学成什么样。讨论的结论是,要鼓励倡导有自主性,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的深度学习。
他认为,学会某种编程语言或掌握编程技能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掌握如何让计算机按照人的想法去工作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五年级孩子学数学,关于正方形有一套数学的定义,但用程序语言是另一种描述方式,孩子们学会从编程思维角度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后,认识到计算机等一系列相关的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等关系,有利于培养自主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及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并更加有效地吸收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深度理解和学习。
阿部和广介绍说,陈吉宁老师曾提到两种学生,A型学生和X型学生。A型学生是什么样呢?他从小到大一直学习特别棒,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一直拿A的学生。X型学生,他勇于冒险,有挑战精神的学生,他不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给出的问题,他渴望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自内心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其实A型学生可能不再适用了,我们需要更多的X型学生。
MIT媒体实验室教授、LOGO语言发明者西蒙博士曾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让孩子用电脑是希望孩子被电脑编程,还是孩子主动给电脑编程?他认为不是老师来教给孩子计算机,而是孩子主动做东西过程中去学习。Scratch之父米切尔先生曾说过,孩子们只有在制作对他们自己而言有意义的东西时,才会认真地进行。
阿部和广提到自己教学的一个案例,是在日本三鹰市小学校上Scratch课时候,比如说一个孩子发现让小猫走起来能画出彩虹的样子,其他的孩子看到了都跑过来问他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整个教室都在干这件事了。
另外一个例子,在仙台市小学,制作猫抓老鼠的内容。当时是想老鼠比猫弄小一点,这是阿部老师的要求,但是有的小孩根本没有听老师的话,他反着弄。老师说角色用三个就可以了,下面有的孩子弄了一百个。最后一个孩子也挺过分的,老师说让动作设置时间为0.5秒,他弄了0.秒,他特别兴奋,自己觉得太棒了,太好玩。
孩子们勇于尝试试错了,或者说孩子们会自发的进行探索了。这说明什么呢?孩子们发现了可以自己学习、自主学习。我们经常会说PBL学习,与米切尔先生做这个scratch时候想的PBL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做一个东西要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的。他的想法是说今天的课老师做一个什么项目,不是这样,而是孩子们去决定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孩子们没有做这件事的热情,他是不会认真去做的。当然了,自己做很没有意思,还要和伙伴们一起做。
阿部和广说,我们学习编程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学习编程语言就有点太可惜了,其实不只是这个。我们如果学会了编程,更重要是学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这两点很重要。
像刚才说的那样课程,老师可能也都觉得很好玩,实际做的时候会很有困难。最开始的问题并不是说没有计算机这种问题,而是要转变老师们的固定思维,我们传统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这样一个做法我们能不能够放弃?如果这个做法不把它彻底改变,不管我们是scratch还是什么,教育本质还是没有变化的。
阿部和广认为,如果你想让孩子们能够有自主性、互动性深度学习的话,首先我们老师自己要践行这样的学习。老师们都是很好学的,所以希望大家从自己开始做,打开scratch去试一试。
三、中国:回到学习本质上来,做爱做的事
温州中学创客教育负责人谢作如温州中学创客教育负责人谢作如认为,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拥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要想在人工智能的重围之下脱颖而出,答案一定是做自己最爱做的事情。他表示,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会让社会工作种类变得有限,相反,未来有意思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对此,他的建议是,想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最好多了解各种学科领域,做点“跨界”的研究。
余安敏教授上海市“双名工程”导师、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余安敏教授认为,我们要把未来学校、未来课程和未来学习连起来,通过学习空间环境建设课程,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要多动手和实践。
余教授提到,有些老师对学习的认识比较简单化,认为学习无非是知识传授,然后解疑释惑,把这个搞通以后做练习题,经过大量训练每次考试能够考好,升学路径打通。为什么我们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为什么现在讲学科教学要加强教学实际?他建议还要回到学习本质上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本质到底是什么。
第一,学习是什么?认识过程是什么,学习怎么发生的,当你认识发生改变,当你对于事物从没有认识到开始认识,并且知道它的概念和规律了,而且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现实问题,把它连起来,学习就发生了。
第二,不是学习过程中认识发生改变,而是建构、构成发生改变。今天为什么讲STEAM、融合、跨学科,跨学科都是没边界的,没有边界,不是加起来,数学老师、历史老师、物理老师一起上,所有都在讲,所有只是在一碗汤料里面,学习结构要发生变化。
第三,学习要达到精炼,所谓精炼是什么?看泰勒之前的学习论,对那么多东西进行逻辑思考,进行加工。学习,并不是传统东西不好,很多老师辛辛苦苦积累大量经验,而且这种学习的积累,包括我们教学积累都是非常有益的,这种精炼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研究。
此外,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创客教育专家管雪沨现场展示了上海国际STEAM课程开发者大会的优秀案例,作品涉及STEAM教育覆盖的多个领域,既有海洋科学与地质科学、也有农业科学、天文科学、生物科学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令在场教师观众眼前一亮。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